冷链物流行业需要规模化企业的不断投入,通过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来协调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环节,加强企业的整体联动效应来降低消耗成本,从而形成合理、高效的冷藏链。
在运输过程中,积极发展小批量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求以及安装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车辆速度、温度、准点率、疲劳驾驶等;在配送管理阶段,针对保质期较短的产品的小订单、配送网点多、时间窗复杂等问题,采取合并小订单、整合配送网点、合并不同产品的时间窗来降低运输成本;对于库存控制,借助库存信息系统在平衡货品过期和缺货的条件下确定较佳订货点,尽可能地降低冷库空置率。
在满足冷链产品安全和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仓储周转率、探索共同配送模式、提高冷链运营管理水平以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城市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将有助于企业盈利的快速释放。
我国冷库人均水平低于海外,内陆低于沿海:根据**冷链联盟(GCCA)的统计数据,2016 年**人均冷库容量为 0.2 立方米,印度冷库容量为 1.41 亿立方米,位列****,第二、三名分别为美国与我国,冷库容量分别为 1.10亿立方米和 1.07 亿立方米,但人均冷库容积不到发达国家的 1/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我国冷库分布不均匀,华东地区冷库容量已占到全国冷库总容量近46%, 其中山东、上海、江苏发展速度较快,冷库容量居**;而我国果蔬产地的内陆各省市市场冷库容量仍旧偏低,造成冷链物流在生产源头缺乏预冷, 产生源头“断链”。 局部供需的不匹配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仓储能力未充分发挥,与人口、经济发展并不匹配,这也决定了冷链物流未来成长的空间依然较大。
行业集中度低,利润率低
从竞争格局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处于较早期阶段,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收入总额不足冷链市场的10%,美国前5强冷库企业占市场份额约63%,而从2015年中国冷链物流*企业排名来看,前10家企业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48.5%,前20家企业总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61.4%。
目前看来, 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是我国冷链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常温利润率是为 10%,冷链利润率为 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可以达到 20%~30%。未来如何做到控制成本, 降低商品损耗率是各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这将伴着冷链物流的长期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冷链物流涵盖冷冻加工,冷藏贮藏,冷链运输和冷链销售全过程,从制冷设备制造、冷库建设,向后延伸至预冷、运输、储藏、分销、配送、消费展示等环节,涉及冷藏车、冷库、商业冷柜等多种设备,其成本较普通物流要高出 40%~60%。
冷链物流主要包括食品与医药两个重要对象,其中食品比重**过90%。产业链条可以划分为上游的冷链设备制造商和冷链技术供应商,农产品、医药等生产企业以及中下游的仓储环节和流通环节。其中,仓储和运输的要求较高,大大增加了冷链物流的成本,但也降低了产品的损耗率,国内企业主要采用的冷链技术也集中在贮藏和冷藏阶段,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则是完善供应链管理系统以进行全面温控。